5月10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由于今年以来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金融造成巨大影响,报告明确“今年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各国陆续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但后续经济发展隐患依然存在。本次报告聚焦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发展及潜在风险隐患,以及中国货币政策应对的成效和下一步的货币政策目标。
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把握好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总量和结构性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
报告重点提及应关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存在的以下潜在冲击:
疫情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纷纷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救市”,但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相差较大。报告称,我国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更为顺畅。
报告称,得益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提高,各项货币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传导通畅,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了实体经济的实际困难。
从降低贷款利率看,3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82%,较2019年底下降0.3个百分点,较2018年高点下降0.78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LPR的降幅。
“总体上,评价政策效果关键看能否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支持总量和降低融资成本。相较而言,无论是从引导贷款投放来看,还是从降低贷款利率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更为通畅,银行的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市场机制运转良好。”报告称。
自去年推动LPR改革以来,贷款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也在稳妥推进。
报告称,2020年4月中旬,新发放贷款中,利率低于原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占比为28.9%,超过LPR改革前2019年7月的三倍,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已完全被打破。银行内部定价机制进一步改善,市场化形成的LPR逐渐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主要参考基准。据统计,绝大多数全国性银行已将LPR内嵌入FTP曲线,贷款FTP与LPR联动性增强,商业银行FTP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报告表示,4月中旬,一般贷款中利率低于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贷款占比为28.9%,是LPR改革前2019年7月的3倍,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已完全被打破,贷款利率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报告称,随着LPR改革深入推进,贷款利率实现和市场利率并轨,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随着贷款市场利率整体下行,银行发放贷款收益降低,为了保持和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其负债端成本,高息揽储的动力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