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新形势下,银行应引导企业建立汇率避险的正确理念,提供丰富的汇率避险方案,帮助企业适应国际金融环境的改变。
随着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在开展跨境贸易及投融资业务时获得了极大便利,但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中美贸易摩擦,使得汇率市场波诡云谲。新形势下,银行应引导企业建立汇率避险的正确理念,提供丰富的汇率避险方案,帮助企业适应国际金融环境的改变。
根据万得资讯信息,今年1—5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8398—7.1446区间波动,振幅高达3048外汇点差。疫情叠加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人民币汇率波动变幻莫测。为应对新形势的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资、稳外贸及促进跨境投融资创新和便利化的政策,为境内企业危中寻机开展跨境业务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在境内企业中,只有少数中资大型集团拥有专业化的资金管理团队,建立有相对规范的汇率管理模式,而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外贸企业,则缺乏专业汇率管理能力。对于后者而言,由于利润微薄,汇率波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极大。此外,境内企业利用便利化政策开展跨境投融资业务时,也汇面临汇率风险管理的难题。这些企业对汇率管理产品和模式较陌生,面对汇率风险主要依赖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汇率避险服务。这就需要银行从企业角度出发,帮助企业针对其进出口和投融资业务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方案,也需要银行引导企业秉承“以业务为基础,以套期保值、锁定风险为目的”的原则管理汇率风险。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银行结汇6488亿美元,同比增加10.4%;售汇5949亿美元,同比下降2.2%。4月衡量结汇意愿的结汇率为66%,与一季度基本持平;衡量购汇意愿的售汇率为61%,较一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由于目前人民币汇率整体贬值幅度较大,汇率波动对进口型企业利润侵蚀严重。目前,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考虑,银行为进口企业办理远期售汇业务,需要收取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鉴于市场上结汇意愿日趋增强,建议减少或取消外汇风险准备金,以有效降低进口型企业办理远期售汇、买入看涨期权等避险产品的成本。近年来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更使跨境电商业务迎来蓬勃发展期。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居家隔离日常生活快消品只能选择线上购物。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亚马逊为应对因疫情导致的业务大幅增长,甚至不顾疫情蔓延,新雇了超10万名员工,其股价也在近期创出新高至2525.45美元。5月20日,外汇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的通知》(汇发〔2020〕11号),为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更高水平的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跨境电商经营者从备货到完成销售到收到货款,时间跨度一般在1—3个月,因此汇率波动对跨境电商卖家利润的影响很大,锁汇需求遂日益增多。银行在为跨境电商卖家或跨境支付公司提供收结汇服务时,可重点开发适合跨境电商的远期锁汇产品,帮助相关企业锁定未来某一时间段的结汇汇率。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型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更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指导和服务。由于汇率市场和汇率避险产品的复杂性,多数银行只能在一级分行建立专业的汇率风险管理产品经理团队,指导二级分行和支行营销推广汇率风险管理产品,专业服务于难以覆盖的大量中小型企业。就此,银行可通过开发线上化、移动化的汇率避险产品服务,并从客户角度出发,根据客户的典型场景开发相对应的汇率风险管理模型;同时,根据不同的避险策略,提供不同的避险工具组合,并通过可视化、可模拟的界面和产品服务,帮助企业直观地了解汇率避险产品的功能、作用和避险效果,引导企业基于自身业务的收/结汇背景,以套期保值为目的,锁定汇率风险。以上方式,既便于银行一线客户经理开展营销工作,也便于企业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要求迅速找到匹配的避险策略和避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