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二维码,再见!央行正式推出,马云、马化腾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二维码,再见!央行正式推出,马云、马化腾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来自:南京羊毛市场       时间:2021-03-22 14:46:15       分享至:

前言

正所谓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加大了在科技方面的投入,科技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手机扫码支付也以代替现金支付成为了主流的支付方式。

各种支付方式日益兴起

其中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宝支付与腾讯推出的微信支付已成为了移动支付的两大龙头,其中支付宝支付的用户多达12亿,微信支付的月活账户数量也已超过11.5亿。由此可见,移动支付已在全国普及开来,现金支付已成为过去式。

不过让人感到有些疑惑的是,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却并不看好传统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马云曾说过,未来新的支付方式会取代扫码支付。这真的让人感到疑惑不解:什么支付方式能比扫码支付还方便呢?支付宝和微信已经实现了业内垄断,难道真有黑马能从中脱颖而出吗?

1.jpeg

▲未来新的支付方式会取代扫码支付

其实除了扫码支付外,刷脸支付、无感支付等新的支付方式也在日益兴起,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这几类支付方式的便利。刷脸支付的含义相对而言比较好理解,即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完成支付,相比于传统的扫码支付而言效率更高,马云还亲自在德国展示过刷脸支付。

目前无感支付主要应用于ETC、停车场等收费方面,无感支付的成功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堵车现象,可以为人们减少更多时间。不过估计连马云自己也没有料到,还没等刷脸支付和无感支付彻底取代二维码支付,央行就推出了新的支付方式,现如今新的支付方式已经在深圳等地开始试点工作,如若新支付方式的推广能按计划进行,二维码支付或许会被彻底取而代之。

2.jpeg

▲无感支付成功应用

数字人民币

我们自己所说的新的支付方式便是数字人民币,可以将其理解为电子版的人民币,同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一样要通过手机完成支付。但是与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不同的是,传统的移动支付方式需要绑定银行卡才能完成支付,而且各个支付平台之间并不能互通。

例如我们想把支付宝的钱转到微信上,则需要先将支付宝的钱提现到银行卡中,然后将该银行与微信支付绑定,才能将钱转移到微信支付上。若是当时手头没有银行卡,还需要求助其他人帮忙,非常的繁琐。更何况无论通过微信提现还是通过支付宝提现,超过一定数额后都需要缴纳手续费。

与之相比,数字人民币就显得人性化很多,无需绑卡就可以完成支付,还可以实现不同支付平台之间的互通,支付限制相对而言比较少。不过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深圳、苏州便是其中的两个试点。

3.jpeg

▲数字人民币就显得人性化很多

深圳开展试点工作

2020年10月份,深圳共计有5万人领取到了价值200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同年12月12日,苏州也发放了10万个200元数字人民币红包。数字人民币红包不仅可以在实体店使用,也可以在电营商平台使用,而发放红包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试点城市的人民尝试使用数字人民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

比起深圳的试点工作,苏州试点数字人民币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双离线支付”,也就是数字人民币的用户可以在无网络且无信号的情况下完成支付,无需担心因手机没有网络或信号不好无法顺利支付。

4.jpeg

▲苏州试点亮点是双离线支付

苏州市民在接受采访时兴奋地表示,数字人民币使用起来比想象中的还要方便快捷很多,平时交停车费都会因为数字不好无法及时支付,经常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了数字人民币就不成问题了。

不仅如此,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方式比日常使用的扫一扫还要方便,若想进行支付,只需要让消费者和商家都打开数字钱包,将手机背部互相碰一碰,支付就顺利完成了。根据官方消息可知,接下来数字人民币还将在雄安、成都等地进行试点工作,计划在2~3年内实现全国范围推广,让更多人成为数字人民币的“玩家”。

5.jpeg

▲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比日常使用更方便

结语

不得不说,对于支付宝与微信来讲,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其实并不是好事,它的普及肯定会对以上两大支付平台形成挑战,真不知道了那时候,马云和马化腾会如何接招呢?而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意味着我们可能要彻底与二维码说再见了,不知在座的各位朋友是更喜欢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还是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呢?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