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碳达峰、碳中和”对出口企业意味着什么?

“碳达峰、碳中和”对出口企业意味着什么?

来自:南京羊毛市场       时间:2021-09-01 09:20:33       分享至: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中国正在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级别绿色革命,并且要在其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完成这一目标,亦是经济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1年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更关系到未来国际贸易的趋势。当地时间2021年7月14日,为了完成制定的排放目标,同时帮助本土企业与不受气候规定束缚的外国对手竞争,欧盟推出全球首个碳边境税政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和信心

中国对全世界承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承担社会责任和全球环境义务的体现,但客观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海亮分析,挑战来自4个层面。


第一,碳排放与发展权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中国人均GDP相比发达国家仍然比较低,这意味着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势必要排放更多二氧化碳。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此阶段,在21世纪前后完成了碳高速排放期,而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碳排放高峰“拐点”还未到来。


第二,中国碳排总量大,GDP增速高,对减排形成很大的挑战。从绝对规模看,2011年至今,中国都是各国家和地区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总最大的,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从增速看,2015—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年均增长1.2%,高于全球同期的平均增速0.8%,因此,要实现目标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第三,中国的碳排放来源很大程度上与能源结构有关。目前国内碳排放量的来源80%以上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者在2020年的碳排放量占比分别达到71.11%、14.93%和5.83%。要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这需要用能侧的电气化改革,也需要新能源成本的持续降低与电网消纳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相关变革已经开始在中国实践,比如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第四,要摸排现在的碳排放,碳盘查、碳审计等工作涉及各个区域、行业、企业,既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也是一个巨大的成本。比如,摸排哪个省、哪家企业碳排放量比较大,甚至每个地区、每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多少等。因为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确定减排方案,首先要知道排放边界、排放来源以及排放量等。从这个角度说,第三方机构可以帮助企业排查碳排放量、碳排放来源等,对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十分必要。


尽管困难重重,但许海亮对中国能完成承诺保持信心。在政策上,国家已经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光伏、风电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将保证绝对优势占比;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都对“碳达峰、碳中和”概念有了深刻的见解和共识,甚至很多企业制定了相关路线图。许海亮说:“如果一件事情深入人心,能产生共识并有长期价值,配合实施路线图,我相信它一定能够实现。”


对于企业国际贸易意义重大

对于全球贸易来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国内企业进行跨国贸易意义深远。


“碳足迹”已成为出口强制性要求


“碳达峰、碳中和”是未来国际贸易运行的重大趋势,企业能否达成“碳达峰、碳中和”将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许海亮说,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存在一些政策性壁垒,最早体现为产品的安全合规性,随着“碳达峰、碳中和”逐渐成为国际大趋势,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和产品的环境保护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某类产品进入某些市场区域时,“控碳”已经成为强制性要求。比如,对于动力电池产品,2021年欧盟新法规已经增加了“碳足迹”的要求。新法规要求,电池的碳足迹必须经过第三方强制验证,自2024年7月1日起,只有已建立碳足迹声明的相关产品才能投放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碳足迹”不仅仅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更包括上游各材料生产制造、运输等各环节的碳排放汇总。这就要求生产企业不仅要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还要求使用的上游各种材料符合碳足迹要求,实现全产业链的碳足迹控制、细化、执行和记录。


未来,国内企业和产品必须做好“碳足迹”方面的功课,否则,无论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还是在海外建厂,都可能会面临困难。


助力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


全球要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企业势必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必然会把“碳达峰、碳中和”与节能减排的要求延伸到自己的供应链上,因此,跟不上节奏的供应商很可能在供货中处于不利的位置。一方面“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资源型)的企业会通过商业化的选择逐渐被挤压出市场,以支持碳高峰“拐点”的到来;另一方面,针对“碳中和”,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供应链上考虑使用节能技术和降低能耗,是必然无法绕开的路。


诚然,企业“碳达峰、碳中和”之路离不开大量的投资,但企业不要把其看成是某种负担,实际上它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因为先进技术必然带来对节能技术发展的天然需求,而节能技术发展了,才可以促进先进技术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普及。那些掌握了先进节能技术、原材料和产品的企业,可以打造绿色环保的新护城河,让升级后的产品在全球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正如许海亮所言,在国际市场上,一个企业对环境的贡献越大,未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品牌溢价的能力就越强。从更高层面看,“碳达峰、碳中和”将反推国内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降低“中国制造”的成本,延缓制造业外流的趋势,增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