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投天下资讯 > 出口降幅缩窄 人民币汇率短期将趋稳

出口降幅缩窄 人民币汇率短期将趋稳

来自:南京羊毛市场       时间:2023-03-09 08:58:19       分享至:

2023年1-2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6.8%(2022年12月为-9.9%)、进口同比-10.2%(2022年12月为-7.5%),其中出口高于市场预期、进口低于市场预期(Bloomberg出口、进口市场预期分别为-9.0%、-5.5%)。是哪些因素推动了出口降幅的缩窄?2023年2月我国官方外汇储备31331.5亿美元,环比下行513亿美元,是何因素造成数据回落?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如何?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家券商对此的主要观点。

中金证券:三因素推动出口降幅缩窄

三因素推动出口降幅缩窄。2023年1-2月出口同比增速较2022年12月收窄,我们认为背后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基数效应改善。从上一年同期的基数来看,2023年1-2月相比2022年12月有一定改善。2022年1-2月出口同比增速为16.1%,低于2021年12月的20.6%。如果看1-2月出口均值相对于上一年12月的环比增速,2023年为-17.3%,同样也要高于季节性相似的2017年的-28.5%。

海外数据边际改善支撑需求。2023年年初以来海外数据边际改善也支撑了外需,2023年1、2月全球PMI分别为49.7%、52.1%,较2022年12月的48.2%进一步改善。欧洲冬季气温较高,天然气库存相对充足,使得能源问题边际改善;美国通胀边际下降,前期金融条件也有所改善,劳动力市场偏紧,需求仍有韧性。

分地区来看,1-2月对欧盟和东盟出口同比增速改善,分别为-12.3%、8.3%(2022年12月为-17.5%、7.5%);对美国出口仍然维持弱势,为-22%(2022年12月为-20%)。对欧盟出口边际改善幅度最大或主因欧洲能源问题对供给的影响好于预期,从而也带动了需求的边际改善。虽然对美国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但是我们认为,由于转口贸易、产业转移、数据统计口径等因素,相对于出口总量数据来说,不宜过度解读分地区出口数据。除了对东盟出口仍然保持较高增速以外,确实也能从其他数据看到产业转移等因素对于出口数据的影响。

疫情对供给的压制消退。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疫情对于生产的压制消退,叠加前期积压订单的赶工,也推动了出口降幅的缩窄。以代表性商品手机为例,2022年11、12月出口同比分别为-33%、-29%,而2023年1-2月出口同比+2%,边际改善幅度较大,或主要反映了疫情对供给的压制消退。

其他主要出口商品中,亮点或仍然集中于汽车、化工等。1-2月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分别为-7%、-19%;集成电路降幅扩大,同比-26%;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15%。而汽车出口仍然保持较高增速,1-2月同比+65.2%;化工品或仍然保持较高增速,例如成品油出口同比+110%。

内需仍待修复,进口降幅进一步扩大。原材料进口呈现一定分化,铁矿石、铜矿砂、煤进口增速改善,1-2月同比+9%、-4%、+41%,原油进口同比-2%。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降幅扩大,皆为-26%,其中集成电路进口同比-30.5%,这也与韩国集成电路出口偏弱相一致。

未来两个月出口同比增速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维持全年出口增速-3%左右的预测。3、4月出口基数进一步下行,但5月起基数重新开始抬升,2022年3-5月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4.5%、3.5%、16.4%。叠加短期海外需求仍有韧性,出口同比增速或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但之后基数呈现先上后下的特征,由于加息的累积效应或也使得海外需求仍有一定波动,使得年内出口同比增速整体或呈现N字型走势,我们仍然维持全年出口同比增速-3%左右的预测。

光大证券:外需有所回暖,出口降幅收窄

2023年1-2月出口降幅小于市场预期,主因在于2023年以来全球经济的普遍回温,在短期内有效支撑了我国出口。分区域来看,我国对欧盟出口降幅出现边际改善,对东南亚出口增速小幅上升;分产品来看,汽车、成品油等产品出口仍有韧性,而纺织服装、耐用消费品等产品出口增速则延续了下行趋势。2023年1-2月进口降幅则高于市场预期,机电产品、大宗商品是主要拖累。向前看,全球总需求回落速度或将慢于预期,出口新订单回暖将对出口增速形成短期支撑。耐用消费品出口增速回落将继续成为中国份额的压制,而供给端约束已有明显好转。总体来看,2023年出口有望偏向相对乐观情形,或将实现小个位数增长,在低基数和内需恢复的拉动下,进口下滑压力仍将小于出口。

出口:全球经济回温,推动降幅收窄

2023年1-2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下降6.8%,降幅小于wind一致预期的8.3%,较2022年12月当月增速-9.9%也明显收窄。虽然2022年同期的高基数,对出口增速形成一定压制,但2023年以来全球经济普遍回温,我国生产快速恢复,欧元区和东南亚PMI出现上行,对我国出口形成了有力支撑。分区域来看,2023年1-2月,我国对美出口受到美国耐用消费品需求回落影响,仍处于大幅下降区间;欧洲能源紧张局势缓解,生产快速恢复,推动我国对欧盟出口降幅收窄;我国对东南亚出口增速小幅上升,也与2023年以来东南亚制造业的普遍恢复相吻合。分产品来看,纺织服装、耐用消费品等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出口增速下行压力仍在。

进口:机电产品和大宗商品是主要拖累

2023年1-2月进口同比下降10.2%,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高基数效应仍然存在,2022年1-2月也是年内进口增速的高点,对应三年累计复合增速为11.6%。二是,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对进口整体金额有所拖累。三是,实际开工节奏可能受到春节和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体现在1月PMI进口指数仍处于收缩区间。

分项来看,医药、纸浆、农产品进口增速较快,1-2月进口同比都有10%以上增长。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1-2月进口累计同比均出现回落,主要反映了价格因素的影响。汽车、集成电路等制成品进口则继续表现低迷,1-2月进口累计同比下降幅度都在20%左右,反映了高基数效应和短期生产受阻的共同影响。向前看,我国生产和内需的稳步恢复,将对进口形成有力支撑,叠加基数压力的减轻,进口降幅有望快速收窄。

浙商证券:预计人民币汇率短期有望趋稳

外储环比下行,主要来自估值因素

2023年2月我国官方外汇储备31331.5亿美元,环比下行513亿美元,数据回落主要可用估值因素解释,总体上看,外储所表征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仍较为稳定。估值角度看,其一,美元指数上行,非美货币相对美元走贬,2023年2月美元指数由1月底的102.1上行2.8%至105,英镑兑美元由1月底的1.23贬值2.36%至1.2,欧元兑美元由1月底的1.09贬值2.63%至1.06,我们测算,2月非美货币汇率波动对外储规模影响约-390亿美元。其二,主要经济体债券收益率出现不同程度上行,5年期美债收益率、5年期英债收益率、5年期德债收益率均较1月末上行。综合看,估值因素对外储的影响约-1020亿美元,外储的环比回落与此直接关联。

当前我国贸易顺差仍然稳健,且从去年末起,部分银行继续将2007至2008年用于交存部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外汇资金,置换回人民币形式,来交存存款准备金,也将推升外汇占款及外汇储备,2022年11、12月我国外汇占款环比分别增加636和939亿元人民币,为2014年初以来的峰值水平。

2月美元指数反弹,人民币汇率走贬

2月起受美国强劲的就业、物价数据影响,市场对联储加息持续性预期强化,美元指数总体上行。在1月物价及劳动力市场数据的影响下,2月美联储官员表述也鹰派信号频现,综合抬高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终点利率的预期,推动美元上行,全月最高涨至105.26,月末收于104.99,全月涨幅达2.8%。 

国内方面,2月人民币汇率震荡贬值,月末收于6.94,全月贬值幅度2.7%,除受美元指数影响,也有其他影响因素,短期人民币汇率调整,其一是消化前期预期推动的较大涨幅;其二,年初国内宏观数据真空期,相关数据对汇率的影响将较为中性,市场对两会的预期波动性也较大;其三,节后结汇潮减退、购汇力量较强,外资流入速度不及前月。

预计人民币汇率短期有望趋稳,全年升值

我们预计短期人民币汇率有望趋稳,贬值压力缓解,全年仍看升值至6.6。我们认为2月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调整一定程度上是消化1月初以来预期推升的“超调”升值幅度,当前已贬值至7附近水平,这也是2022年末的点位,是受益于去年末疫情优化二十条、新十条及地产金融十六条等政策举措,具有一定基本面支撑的位置,因此预计后续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将明显缓解,短期有望走稳。

需关注的风险点在于,3月欧央行的缩表计划将正式启动,其将对欧洲的主权债务压力构成明显挑战,3月也是全年欧债到期压力较大的月份之一,可能导致欧洲债务压力的交易情绪发酵,进而扰动美元和人民币汇率。

2023年全年看,预计中美经济“比差逻辑”下中国明显占优,将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与资本流入相互强化,人民币汇率最高有望升至6.6。

中长期来看,我们坚持认为人民币相对美元渐进升值。中长期,人民币兑美元长期走势与美元周期密切相关,美元周期决定于生产要素在美国与新兴市场的对比,未来7-8年美元大概率进入大周期下行区间,预计人民币相对美元是渐进升值的趋势。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