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羊绒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羊绒产业正面临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深远影响。尽管2025年中美关税政策对羊绒制品的具体调整尚未明确,但历史经验表明,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类加征关税的举措,已对中国羊绒产业链形成"蝴蝶效应"。在外部市场挤压与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羊绒产业亟需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贸易壁垒下的需求萎缩
中国占据全球高端羊绒成衣市场75%以上的份额,而美国是中国羊绒制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若美国维持或加征关税,中国出口企业将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关税成本转嫁导致的终端价格竞争力下降;二是国际品牌为规避风险将订单转移至东南亚等地区。这种趋势直接抑制了对羊绒原料的采购需求,2025年无毛绒价格预计同比下跌8%-12%,进一步压缩产业链利润空间。
蒙古国崛起带来的供应链冲击
蒙古国正抓住中美贸易摩擦的窗口期,通过"白金"计划加速与欧洲市场对接。其分梳绒凭借欧洲直供通道实现15%-20%的价格溢价,洗净绒出口单价较2024年上涨18%,形成明显的区域性竞争压力。更值得警惕的是,蒙古国凭借养殖成本较中国低30%的优势,吸引欧洲资本建设"原料-加工-品牌"全产业链,逐渐从原料供应地向高附加值加工中心转型。
中国羊绒产业的结构性困境
当前中国羊绒产业面临"三重挤压":原料端,约20%的进口依赖度中,蒙古国占比高达50%-70%,而中亚国家短期内难以弥补蒙古原料转向欧洲造成的缺口;生产端,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升级滞后问题,分梳工艺和品质稳定性难以满足欧洲高端市场需求;市场端,2024年行业库存周期超过12个月,叠加出口订单不确定性,企业现金流持续承压。这种"原料成本上涨"与"出口利润压缩"形成的剪刀差,正迫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
破局之路:从供应链到价值链的重构
面对2025年的严峻形势,中国羊绒产业必须进行系统性变革。在供应链层面,需加快拓展中亚原料渠道,与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洗净绒技术合作,建立多元化供应体系。在技术层面,重点突破分梳效率和品质稳定性瓶颈,开发符合欧洲市场标准的超细无毛绒产品。政策层面则需优化进口配额机制,对深加工环节实施税费减免,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缓冲空间。
结论:超越成本竞争的产业升级
蒙古国的崛起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传统依赖原料低价优势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中国羊绒产业的中长期竞争力,必须建立在技术溢价和品牌价值之上。这要求企业将贸易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分梳精度,借助设计赋能提高成衣附加值,最终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价值创造中心"的跨越。只有完成这种根本性转变,中国羊绒产业才能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变局中守住全球领导地位。
文章&图片来源于:绒毛行业信息、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