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羊绒原料市场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行情。从年初的平稳开局,到春节后的短暂冲高,再到4月因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引发的暴跌,市场情绪在短短半年内经历了多重考验。这场剧烈波动不仅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为下半年的市场走势埋下了复杂伏笔。
一、上半年:从狂热到冷静的过山车轨迹
年初,羊绒市场延续了2024年末的平稳态势,套子绒价格维持在65万元/吨左右。春节后,下游纺织企业补库需求集中释放,推动价格迅速攀升至67-68万元/吨的高位。然而,这一轮上涨戛然而止于4月——美国突然宣布对中国部分羊绒制品加征125%-145%的惩罚性关税,导致市场信心瞬间崩塌。价格迅速回落至64-65万元/吨,跌幅达4.4%,4月实际成交量仅1200吨,同比锐减75%,行业陷入深度观望。
转折出现在5月中旬。随着中美宣布暂停大部分新关税措施,市场情绪逐步修复,部分厂商开始试探性补库。截至6月底,采购量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但河北、内蒙古等主产区的大型企业仍保持谨慎库存策略。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6月底国内流通量已达1.5万吨,占全年预计流通量的72%,去库存压力成为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下半年:三大变量决定市场天平
内需复苏成关键变量。上半年受高价抑制和贸易摩擦挤压,国内高端羊绒制品消费增长乏力。若下半年经济刺激政策见效,叠加秋冬消费旺季,内需有望成为消化库存的核心引擎。但若居民消费意愿持续疲软,高库存可能引发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库存去化压力亟待破解。1.5万吨的流通量意味着,下半年旺季(9-12月)需求若不及预期,库存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但积极信号在于,部分企业已通过跨境电商拓展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若出口订单恢复,库存压力或得到缓解。
政策风险仍是最大不确定性。中美贸易关系仍是核心变量,若关税政策反复,市场可能再度承压。此外,蒙古国正加速向欧洲市场渗透,其低价原料可能挤压中国羊绒的国际份额。而国内是否调整加工复出口政策,以支持企业应对贸易壁垒,也备受关注。
三、破局之路:从低价竞争到价值升级
面对多重挑战,中国羊绒产业正迎来转型临界点。部分头部企业已率先行动:有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分梳绒品质,争夺高端市场份额;有的联合中小型企业共享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还有的借助跨境电商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绕过传统贸易壁垒。
行业整合趋势也在加速。中小型企业通过联合采购、共建仓储物流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头部企业则加大技术投入,布局可追溯供应链和环保生产,以契合全球市场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
文章&图片来源于:绒毛行业信息、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